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我手机里的短信大多是垃圾短信”
专家:完善技术手段提升识别拦截能力
调查动机
近日,女演员周娇发布视频称,其孕期及生产后,丈夫多次收到涉黄短信,怀疑个人信息被泄露。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网友跟评称,自己在妻子孕期注册母婴App后,也曾多次收到此类短信或被月子中心、月嫂公司、摄影公司的短信骚扰。还有网友反映称,在购房、购车之后,个人信息被装修公司、家具卖场、保险公司等获取,然后频繁遭遇垃圾短信。
实际上,针对垃圾短信现象,工信部早在2015年就发布了《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要求短信息服务提供者、短信息内容提供者未经用户同意或者请求,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短信息,违者可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禁令之下,为何垃圾短信仍然频现,其治理难点在哪儿?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 本报记者 文丽娟
“我手机里的短信大多是垃圾短信。”北京市民张女士拿起手机给《法治日报》记者看,“你瞧瞧,这一周收到近300条短信,260多条是垃圾短信。”
被垃圾短信轰炸,起源于一周前她用手机号码注册了一款看房App。之后,她每天都会收到数十条短信,内容五花八门,有新楼盘上市的,有二手房降价的,有房屋出租的,有家具卖场的……
张女士不堪其扰,想把所有陌生号码的短信设置成“拒收”,又担心遗漏重要信息。
受到如此困扰的何止张女士一人。有人去医院做孕检,很快就收到推销奶粉、月嫂服务等诸多与婴幼儿有关的短信;有人去证券公司开户,很快就收到炒股、融资的短信;有人去4S店买车,很快就收到各种各样的修车、保险短信。无处不在的垃圾短信,让人直言防不胜防。
多位业内人士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用户没有订阅或者不想接收的短信即为“垃圾短信”。这些短信往往是由一些商家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用户的手机号码后发送的,甚至有商家为了获取更多利益,采用各种手段制造诱饵,引诱用户点击链接或者发送回复短信,从而达到欺骗或者诈骗的目的。垃圾短信问题亟待加强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