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随着老年人口规模扩大,老年人消费能力提高,适老化产品加快推出,银发经济受到更多关注。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盯住了老年人的“钱包”,夸大功能的“保健器材”、价格虚高的“养生饮料”、低价的“购物旅游团”、以“高回报”为噱头的理财产品……针对老年人群的诈骗套路繁多,防不胜防,严重危害着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些消费陷阱是如何诱导老年人的?应如何加强监管、治理乱象,帮助老年人维权?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叔,身体是第一位的,照顾好自己最重要。”春节前,山西的王先生家来了一批“熟人”,他们拿着米、面等礼物来看望家里的老人。“熟人”握着老人的手,嘘寒问暖,同他们闲话家常。而这一幅“和谐画面”却让王先生犯了愁。
“他们是卖保健品的,一到过年就来,嘘寒问暖的都好几年了。推销什么细胞食品,说是能治病,一瓶就五六百元。”王先生向记者抱怨,“老人年过八旬,平时也比较注重养生,我劝他不要买这些不明来历的保健品,老人家怎么都不听。”
王先生父母的遭遇如今并不少见。一些“保健品”被推销员夸大功效,但其实只是普通的食品,并无保健功效,一些“三无产品”也以次充好被推销给老年人。除此之外,还有各种“花样”的消费陷阱在侵害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去年6月,安徽的林先生参加了当地某艾灸馆组织的130元“一日游”活动,最后花费近5000元购买了“三无”口服液;上海的肖奶奶被养老院小广告的种种承诺吸引,预付5万元购买了一年期的入住养老服务,后发现上当,提出退款却遭拒绝;深圳廖先生听信某网站广告购买了一部手机,拿到手后发现手机质量有问题,想找商家沟通解决,结果发现商品包装上没有任何商家信息,无法进行售后维权……
从近两年全国消协组织发布的受理投诉情况来看,老年人消费投诉热点主要集中在健康、休闲、理财、助老养老、日常生活等方面,养生保健品、投资理财产品、低价旅游等是老年人最容易上当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