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交通运输部
主办单位: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编辑出版:《运输经理世界》杂志社
创刊时间:1964年
开本尺寸:大16开
语言种类:中 文
出版周期:旬 刊
邮发代号:80-277
每册定价:20.00元
发行范围:公开发行
网  址:ysjlsj.cn
投稿邮箱:ysjlsjtgyx@163.com

本刊声明

       凡投稿本刊的稿件,作者文责自负,确保稿件不涉及保密事项,署名无争议。对于以任何形式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作者应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本刊概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来稿凡使用,即视为全体著作权人同意将所投稿 件的复制权、发行权、汇编权、翻译权、信息网络传播权转让给本刊杂志社。本社可以将上述权利转授给第三方使用,特此声明!

编辑部公告

通知:敬请各位作者注意,本刊诚征优秀学术稿件,来稿必须为原创稿,不得抄袭和篡改他人作品。凡是投稿本站正在审核期的文章,请勿一稿多投。审稿期限一般二到三个工作日,作者可以随时在本站作者查稿系统中输入文章编号,查询稿件审核情况。

让粤剧艺术呈现在世界观众面前

来源:本刊杂志社        点击: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7日

 在海外,凡是讲粤方言的华人华侨聚居区域,便能看到粤剧的踪迹。“过年睇大戏(粤语中,“睇”常表示“看”的意思)”作为广府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在海外华人华侨群体中至今得以保留。

  粤剧是海外传播历史最长、地域最广的地方剧种之一。它跟随广东劳工、移民从广州和香港出发,经由东南亚逐步西行,最终传向世界各地。在海外,凡是讲粤方言的华人华侨聚居区域,便能看到粤剧的踪迹。在东南亚一带,粤剧不仅有常态化的演出活动,还存在着比较固定的班社组织、专门的演出场地与同业行会,甚至孕育出世代相承的职业粤剧艺人。

  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粤剧既是粤港澳三地重要的文化纽带,也是海外华人华侨共同身份认同、维系血脉联系的重要符号。在海外,讲粤方言的华人华侨人数众多,他们不仅在全球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还在文化、教育甚至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早已成为国际范围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突出的华人群体之一。基于此,挖掘粤剧在海内外华人华侨尤其是粤方言群体中的纽带价值,具有深远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节奏加快与文化形式迭代,粤剧在海内外的生存空间正大幅收缩,这一现状使得对粤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工作需改进提高,相关资源的投入也需提速。

  从具体路径来看,构建粤剧数字化平台是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实施覆盖剧本、表演、档案资料及文物设施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与交互现实工程,可打造一个集保护、传播、表演、交流、教育于一体的综合载体。与此同时,借助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优化平台功能,能够进一步推动平台的开放与共享,吸引更多人主动参与到粤剧的守护与传承进程中。

  在数字平台的构建过程中,“送出去”与“走进来”相结合的资源整合策略具有实践价值。一方面,将粤剧的艺术魅力全方位呈现在世界观众面前,助力其突破地域限制;另一方面,面向全球征集与粤剧相关的数字资源,推动粤剧资源在数字空间实现“重聚”。2024年11月编纂完成的“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作为系统完整呈现地方剧种表演艺术体系的丛书,已为粤剧数字平台的搭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粤剧的创新发展还需兼顾时代精神与地域特色。在题材开发、表演形式与传播方式等维度,需紧跟当代社会发展步伐,契合当代人的艺术审美偏好。

  尤其针对面向华人华侨的粤剧创新,需充分考虑所在国与所在地的文化氛围,通过与当地文化、艺术的持续互动,丰富自身文化内涵,逐步融入当地艺术生态,这也是粤剧在海内外展现强大生命力的过程。

  回溯粤剧早期海外传播历程,粤剧作品曾不断被译介、编演,并以知识重构的方式实现二次传播与学术研究。有澳大利亚学者称,粤剧演出曾是澳大利亚早期演剧舞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面向全球选拔与培养人才,特别是粤剧传承人才与理论研究人才,同样是推动粤剧传承与弘扬的重要环节。

  还需关注的是,大众性是中华戏曲的重要属性,更是其实现传承发展的核心基础。早在19世纪中叶中华戏曲开始远播西方时,华人戏班便频繁穿梭于西方剧院,华人演剧活动也逐渐融入西方日常生活。“过年睇大戏(粤语中,“睇”常表示“看”的意思)”作为广府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在海外华人华侨群体中至今得以保留。每逢中国农历新年,从泰国曼谷到新西兰惠灵顿,再到美国旧金山,各地都会举办包含舞龙舞狮、看大戏、赏花灯等活动的庆祝仪式,欢乐祥和的氛围不仅吸引当地居民参与,还能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里240号通联大厦2215室(100029)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