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7位全球顶尖医药企业的领导者,每人1分钟,发表对“中国健康产业发展”的建议,其中5位提到了创新药。
这个场面出现在近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一场专题研讨会上。因为时间还有富余,研讨会主持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部长李建伟现场增加讨论环节,邀请诺华公司、国药集团、阿斯利康等7家医药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在1分钟内“谈最重要的建议” 诺华公司首席执行官万思瀚说“要加速创新药的研发”,百时美施贵宝首席执行官博科思呼吁“重新定义创新药”,国药集团董事长刘敬桢建议“完善激励创新药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武田制药总裁卫博科表示“保护知识产权才能鼓励创新”……“创新药”成为这组发言的高频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加快创新药等产业发展,还提到积极打造生物制造等新增长引擎、开辟生命科学新赛道等。医药行业普遍认为,这是国家层面要推动中国从医药生产大国向医药强国转变。
万思瀚在发言中特别提到了这一点,他认为,中国政府将生物制药产业列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凸显了该领域的创新在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中的关键作用。
针对中国创新药研发的增长潜力,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毕井泉提到了一组数据:2011年以来,中国批准上市新药有500多种,占到全球的14%,在研新药项目3500多种,占到全球的33%。跨国公司购买中国企业研发项目在2022年有44起,成交额275亿美元,2023年以来有70多起,成交额近400多亿美元。
毕井泉强调,创新药包括能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属于全球首创、填补空白的创新;临床研究结果证明比现有标准治疗药物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创新;虽然疗效和安全性相当,但能够打破垄断、促进竞争、给患者更多选择的创新等。
中国对创新药的重视,还体现在很多具体的层面,毕井泉介绍,近年来,创新药进入医保报销目录的速度大大加快,进入医院的障碍也在逐步排除。今年1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对发展创新药产业提出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
围绕“完善创新药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毕井泉的建议包括:深化创新药临床价值的认识、加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改革创新药价格形成机制和医保支付办法、研究建立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深化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药品审评审批制度、切实落实知识产权保护的各项政策和加强创新药的国际合作。
他记得,美国礼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曾向他展示1923年北京协和医院开出的第一张“礼来”胰岛素处方;拜耳公司的阿司匹林1936年就开始在中国本土生产;默沙东公司在1989年把乙肝疫苗生产技术转让给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科学家发现的青蒿素、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慢粒性白血病等,也为世界医学和人类福祉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