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探索环境资源案件裁判新规则
北京四中院深化改革护航首都生态环境建设
适用7人合议庭审理公益诉讼全国第一案、创新引入公益信托机制用于保护和修复大气环境、实质性化解涉天津市环境保护行政上诉案件……近年来,作为全国首批跨行政区划法院,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不断强化专业化办案能力,推进环境资源审判工作。
“北京四中院要充分发挥跨行政区划管辖优势,不断完善审判机制、提升司法能力,探索创新环境资源案件的裁判规则,为推进首都生态环境建设,推动京津冀生态文明协同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北京四中院院长单国钧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发出首份环境污染禁令
2018年5月8日,一起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在北京四中院开庭审理。审判席上,由3名法官和4名陪审员组成的大合议庭颇受关注,这也是陪审员法颁布实施后,适用7人合议庭审理公益诉讼的全国第一案。
在这起案件办理过程中,还出现了很多的“第一”。
“被告公司从事钢结构制造,但喷漆工艺不在密闭空间进行,喷漆场地没有安装废气污染防治设施,废气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大气环境,造成了环境污染。”此案审判长、北京四中院民庭庭长马军介绍说,合议庭在案件办理中多次到现场勘验,最终在诉讼过程中发出了首份环境污染“禁令”,并在此后的判决中创新性地作出了禁止企业继续以污染环境方式生产经营的预防性判决。
马军告诉记者,涉环境资源类案件的体量虽不大,但类型非常广,从最常见的大气污染到新型的网络平台环境保护,每一件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科技性,且每一起案件的处理都具有很强的示范和辐射效应。这都对法院的专业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8年,四中院民庭组建了以庭长为负责人,5名法官为团队成员的首都环境公益诉讼团队,所有成员均具有15年以上审判经验,并随之开启了“3+4+N+1”的“法官+人民陪审员+法官助理+书记员”的大审判团队模式。与此同时,该院行政庭也在原有审判团队基础上,整合起专业化、职业化和规范化的环境保护行政审判队伍,筑牢了环境保护类案件专业化审判的基础。
2020年“世界环境日”这一天,14名来自环境资源法律政策研究领域和环境专业研究机构的专家接过聘书,成为四中院首批环境资源审判专家库成员。
“专家库成立以来,专家们不仅在环资案件审理中提供了大量专业意见,更在创新建立环境功能修复审判执行机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马军说,在调解结案的自然之友诉现代汽车大气污染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中,四中院首次创新引入公益信托机制,由被告公司出资120万元设立公益信托基金,用于保护和修复大气环境,该基金信托监察委员会成员中就有5名来自四中院环境资源审判专家库,确保了这一机制在实践中的有效运行。目前,这项机制已在全国范围得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