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在北京,始建于1452年的隆福寺,正在成为集剧场、美术馆、共享办公区于一体的文化新空间,提供创新的文化内容和多元的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在西安,位于曲江新区的“长安十二时辰”街区,通过给现实空间注入相关影视元素,打造由“热门剧集+沉浸式娱乐+主题餐饮+国潮产品”组合而成的新消费综合体;在深圳,位于龙岗区的甘坑“客家小镇”,依托特色客家文化资源,推出了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文旅项目……
随着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产业,一批文化新业态应运而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消费潜力加快释放
文化新业态发展已经驶上快车道,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6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表《2022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报告》。这是国家统计局首次以报告的形式发布文化产业年度统计数据。报告显示,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入实施,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业态行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22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0106亿元,比上年增长6.7%,增速快于全部文化产业5.7个百分点。文化新业态行业营业收入占全部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30.3%,占比首次超过30%,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这些数据也和不少从业者的感受比较接近:近几年数字文化资源规模化、集成化进程明显提速,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强劲。
“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文化消费潜力加快释放,文化新业态引领作用增强,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文化企业营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高级统计师张鹏表示。
数字技术推动文化创新
如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迅速发展,不断丰富人们对于文化的感受体验。
比如,央视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既暗藏千里江山之绮丽,又让人们有了全新的体验;敦煌研究院推出的“数字藏经洞”,运用数字孪生技术、3D建模技术、4k高清渲染等数字技术复刻石窟和壁画,在一块屏幕上就能呈现敦煌文化的厚重与博大;腾讯的“数字长城”运用高精度扫描建模、数字测绘、实时渲染等数字技术,在手机上还原长城的雄伟与豪放……数字技术,催生着一道道前所未有的文化景观。
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产业,文化新业态不断发展壮大,不仅改善人们的文化体验,促进相关文化消费,也有力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
在全新产业形态背后,文化企业也在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比如,2022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529亿元,比上年增长6.4%;与此同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达到46万人,比上年增长11.4%。
下一篇:美国“去风险”给世界带来更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