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近日公布6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从地区数据看,当月欧洲制造业PMI为45.4%,较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环比下降,连续11个月在50%以下,创出自2020年6月以来新低。
自7月1日起,西班牙开始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近日介绍了该国任期内的优先事项,将重振欧洲工业、推动欧洲“再工业化”作为重要目标之一。专家指出,相关数据显示,当前欧洲制造业下行风险加大。重振制造业,欧洲面临能源成本压力大、美国产业政策冲击、国际产业竞争加剧等多重挑战。
能源危机:损害竞争力
当地时间7月4日,欧盟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石油方面,2022年第一季度,俄罗斯是欧盟最大供应国,份额为26.0%;到2023年第一季度,俄罗斯的份额仅为3.2%。气态天然气方面,2022年第一季度,俄罗斯是欧盟最大供应商,份额为38.8%;到2023年第一季度,俄罗斯的份额仅为17.4%。
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以来,欧盟追随美国对俄罗斯天然气和石油产品实施禁运或限价,引发能源供应紧张、通胀加剧等一连串反噬效应。同时,美国借机向欧洲出口高价天然气,进一步抬高了欧洲的能源成本。一段时间以来,能源危机传导至制造业领域,有关欧洲“去工业化”的讨论日益增多。
英国经济学人智库认为,持续的能源成本劣势将使欧洲产品竞争力下降,企业推动部分中间产品进口替代将造成全球产业链的“去欧洲化”,损害欧洲的竞争力。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刘明礼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制造业对能源依赖程度高,能源短缺、价格上升都会影响相关企业及产品的竞争力。过去几十年,欧洲人选择了地缘距离近、价格相对便宜、供应较稳定的俄罗斯能源。当欧洲寻求与俄能源“脱钩”时,制造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巨大冲击。以德国为例,德国制造业发达且高度依赖俄罗斯能源。在本轮能源危机中,德国制造业受损明显,且经济较早出现衰退信号,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也在减弱。
标普全球7月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德国制造业PMI为40.6,创下3年多来最低值。德国经济研究所近日发布研究报告称,2022年从德国净外流的外国直接投资高达1250亿欧元,位列报告关注的46个国家之首,这也是德国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出量“有史以来最高值”。有专家表示,该现象一定程度上表明德国已开启了“去工业化”进程。
上一篇:电力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
下一篇:深圳警方打掉两个豪车租赁诈骗团伙